全球快播:中国最年轻院士获世界大奖
来源:文化人才在线
发布日期:2023-07-03 02:07:25
【资料图】
作者 | 华人星光
来源 |华人星光(hrxg2020) 最近,中国学术圣殿: 工程院、科学院的两院院士增选正在进行。 有人就“挖啊挖”, 居然扒出了这样一份十分厉害的履历: 他年仅38岁就当选中科院院士,20年过去了,他创造的这个最年轻院士纪录,一直无人能打破。如此开挂的人生, 每一步都超过了常规,究竟他是什么背景? 细细挖掘,实在叫人难以置信。 他,就是卢柯。1
有人猜测,卢柯既是院士, 一定是出身显赫书香门第。 错。 卢柯出生的地方,是甘肃省华池县。甘肃,一个偏远的穷省, 不论是人均GDP,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,均是全国垫底。 华池,甘肃最穷的几个县里, 它排名第二。 在这个穷山区,卢柯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,赚几个死工资,家庭贫困,勉强温饱。他一直都靠他自己。放眼是漫无边际的山, 脚下是穷乡僻壤的路,但卢柯的心,已飞向大山之外。 他打小就苦读诗书,自觉也聪颖,知识让他“肋生双翅”,人生堪称是坐上了“超音速火箭”,一直在“惊悚”的成长。年仅16岁,卢柯就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学,他的高考分数线,直接超出录取分数线60多分。 不过,尽管总分很高, 但因为英语学的晚,成绩非常差,只有30多分。 卢柯不服输, 大学开始“玩儿命”学英语,足足花了一年时间,把专业英文原版教材,全部自己翻译成中文。 他很明白, 对自己这样平凡人家的子弟来说,唯有读万卷书,人生方有高度。读研的时候课少,别人放松娱乐,卢柯埋头自学,一本物理书翻来覆去读, 毕业时他把书都翻烂了。1988年,卢柯读博选了金属材料学,他本有出国的机会,可没去日本,也没去美国,而是留在了中科院金属研究院。 三年后, 被破格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,他只有28岁。这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特别罕见,毕竟推崇“海归博士”的年代, 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“国产博士”。卢柯证明了一件事:人比环境重要,国外怎么了?他靠他自己。2
30岁当上博士生导师的时候, 学生好奇这么年轻的老师,他究竟有啥能力。 有几次做实验, 学生碰到热力学知识来问卢柯,他总能迅速地给出正确解答。学生十分诧异:“老师,这个热力学,也不是我们熟知领域,为什么你如此熟悉?” 他说: “热力学是我自学的,一开始我连基础都不会,你记住,你缺什么就要自己去补什么。”卢柯学习勤奋,也十分执着, 1996年,他专注于纳米金属材料的科研,当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,这一领域十分偏门。 新华社报道, 从1997年到2003年,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,从事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,长达6年,他孤军作战。当时,提高金属材料强度, 一直是国际材料物理领域最核心问题,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全世界科学家们,没有一个能突破解决的办法。 直到卢柯和研究团队,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,直接推动世界物理材料领域,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重大突破!在国际学术刊物上, 他发表了十几篇论文,直接修正了被引用十年的英国科学家的错误论文,被专家们称为 “非晶态金属金化方面近十年来的最好文章。”因为他在金属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,直接将中国相关领域研究拉上世界领先。1999年,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委员, 他是该委员会中唯一的一名中国籍委员。2000年后,卢柯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、梯度纳米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,研究水平国际领先,为中国开发高综合性的纳米金属材料,开辟了新的途径。 因为这样灼灼耀眼的科研成就,他被委任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,那一年他仅36岁。两年后,年仅38岁的他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这是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,这个纪录保持至今,未被打破。3
一身荣华,屹立科研巅峰, 可光芒掩盖了他的过往,其实这一路走来,卢柯得到最多的不是掌声,而是挫折和痛苦。 因为是从零开始的科研,很长一段时间又只有他自己做,实验有很多次都做不下去。曾经卢柯参加学术会议, 遇到一位国际大咖,他兴奋说起自己的表面纳米化研究,国际大牛冷眼旁观讥讽道:“你去看看那谁谁谁的文章,人家早研究过了,就你?不会有什么眉目的。” 尽管备受打击, 卢柯却没有停止自己的想法,从1997年到2005年,卢柯做出了第一代纳米化样品,然而当看到样品的瞬间,他觉得“完蛋了”,因为样品坑坑洼洼,十分粗糙,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的效果。 脑子里有两个声音在争吵: “放弃吧,万一错了呢?”“有可能错,可是你也得承受啊,科研有风险, 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。”“跟谁斗?”“跟自己斗!”他又继续了五年,五年无数次失败, 这条路不光孤独,还有很多人在看笑话,因为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,直接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,基本上99%的新材料都停在了死谷里,有人甚至说:“大部分人在死之前,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的。” 卢柯拼了,直到2011年, 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,终于被他做了出来, 成果直接登上国际顶尖科刊《科学》!最开始,大家都不太能相信, 卢柯的实验成果能实现,后来卢柯实现了这一样品结构之后,全世界都开始跟风做。 今天,卢柯表面纳米化技术的成功, 直接应用到了中国宝钢集团。 科研专家说: “能用上像卢柯研究出来的这样,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,和技术极为稀少。” 曾经有人质疑中国的材料制造不行, 卢柯觉得很冤枉, 现在他用自己的实际成果,让这些人闭嘴:那就是中国的材料也可以做得很好!凭借这些科研成就, 他拿下世界上少有的四院院士头衔:2003年,年仅38岁成中科院院士;2005年,年仅40岁成德国科学院院士;接着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;2018年,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。4
优秀人才, 全世界哪个国家会不喜欢?2006年,卢柯被聘为美国科学周刊评审编辑, 他是担任这一职位的,第一位中国科学家;2010年,卢柯又被选为英国剑桥大学讲座人。 他的研究小组,是国际纳米材料界公认为,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六个研究组之一。优秀人才, 全中国哪个领域会不喜欢? 他培养出博士研究生70多名,硕士20多名,他经常鼓励学生的两句话是: “游戏永远没有结束。”“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。”因为看中卢柯在科研上优秀的管理能力, 政府也要来科研界“抢人”。 2018年,他当选为辽宁省副省长, 负责科技、卫生、健康,还要分管省科学技术厅、中医药管理局、科协红十字会、中药科重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工作。 2020年新冠疫情, 卢柯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,率领辽宁省疾控中心专家组,现场部署指挥。 劳心劳力,他太忙了, 于是有人妄下断言,卢柯实在可惜,本是科研巨星却被仕途牵绊,看样子不会有什么学术成就了。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, 这些人被啪啪打脸。 2020年9月6日,被称为“中国诺贝尔”的,未来科学大奖揭晓,卢柯摘得桂冠一顶,获得高达700万人民币奖金。 网友点赞: “真是太牛了!”2021年, 卢柯团队发了一篇《science》,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登上世界顶级科刊。 有的科学家, 一辈子一篇论文上不了《science》,这是卢柯发的第13篇。2022年3月, 卢柯荣获罗伯特·富兰克林·梅尔奖,该奖项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人,是国际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励,过去一百年,只有两位中国科学家摘得桂冠,一位叫葛庭燧,另一位便是卢柯。 网友彻底被“征服”: “这是一个没有被仕途耽误的科学家,我服了。” 卢柯,他是全国最年轻院士,他是世界顶尖科学家,可谁能想到,他竟是从一个贫困山区贫困家庭、从没钱没势没背景,一步步走到这样的高度!凭什么? 凭真才实学,勤奋执着,在他身上,凝聚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拼搏,闪耀着追逐不凡突破局限的光辉! 一览众山小,才识逐风云, 世上也许不会再有第二个“卢柯”, 但卢柯的拼搏奋进精神,会照亮所有平凡人追梦的路途。靠自己,多努力,越努力,越优秀,前途未必不光明!——END—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华人星光(ID:hrxg2020)作者:华人星光。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,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或依法处理。 【分享职场智慧,解读热点话题。这里是文化行业人才招聘的权威平台,投稿与合作请联系:eastcollege@126.com,欢迎关注微博@文化人才在线,视频号:文化人才在线】
关键词: